冬季风寒感冒高发:泰和导引三步调理法(适老幼妇孺的通用方案)

导语

冬季寒邪当令,老人、儿童、妇女因体质偏虚或气血易滞,更易被风寒感冒缠上:鼻塞流涕、浑身发紧、恶寒无汗,还可能伴头痛、咳嗽。泰和导引以“驱寒解表、通调气血”为核心,契合“道法自然”的健康理念,通过“意识导引+呼吸吐纳+动作调形”三重配合,帮身体“打开通道”,把寒邪排出去。以下方法针对共性症状,明确动作位置、呼吸节奏与意识焦点,方便日常操作与理解。

一、核心症状:冬季风寒感冒的典型表现

• 共性特征:恶寒怕冷(加衣不减)、鼻塞流清涕、头身酸痛、无汗或微汗、舌苔薄白。

• 人群差异:老人多伴乏力;儿童易高热、鼻塞影响睡眠;女性可能伴随头痛、肩颈发紧。

二、泰和导引三步调治法(通用方案)

(一)第一步:开肩颈“散寒门”(晨起7-8点,大肠经当令)

针对问题:寒邪郁滞肩颈,导致头身酸痛、鼻塞

动作细节:

1. 按揉风池穴

• 定位:颈后,枕骨下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低头时,后颈两侧有明显凹陷)。

• 做法:双手拇指分别按于两侧风池穴,其余四指自然贴头侧,力度由轻到重(以酸胀感传至头顶为宜),按3秒松1秒,共20次。

2. 扩胸开肩

• 姿势: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掌心向后,十指交叉相握。

• 做法:双臂向后伸展,肩胛骨向中间夹紧,同时挺胸抬头,身体微微后仰(不超过15°),保持5秒后回正,重复10次。

呼吸配合:

• 按揉风池时:鼻吸3秒(吸气时蓄力),鼻呼6秒(呼气时加深按压),呼吸节奏舒缓,避免憋气。

• 扩胸时:鼻吸4秒(吸气时伸展),鼻呼6秒(呼气时放松回正),感受气息随动作开合。

意识导引:

• 按揉时专注感受颈后酸胀感,想象“拇指下的暖流正驱散颈后的寒气,头重感在减轻”。

• 扩胸时默念“肩颈的紧绷在松开,寒气从肩胛骨缝往外跑,后背慢慢暖和起来”。

(二)第二步:通鼻窍“宣肺气”(上午9-11点,脾经当令)

针对问题:鼻塞、流涕、咳嗽,肺气不宣

动作细节:

1. 点按迎香穴

•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微笑时,鼻翼旁的凹陷处)。

• 做法:双手食指指尖分别点按两侧迎香穴,做“点-揉”动作(先垂直点压1秒,再顺时针揉2秒),共30次,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

2. 腹式呼吸推揉膻中

• 定位: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男性可直接取乳头连线中点,女性取第四肋间隙)。

• 做法:坐姿或站姿,双手掌根相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贴于膻中穴;吸气时腹部鼓起,掌根轻贴穴位不施压;呼气时腹部收紧,掌根顺时针揉动(范围不超过3厘米),配合呼吸重复15次。

呼吸配合:

• 点按迎香时:鼻吸2秒(短促轻吸),鼻呼3秒(呼气时稍用力点揉),重点在呼气时带动手法。

• 腹式呼吸时:鼻吸4秒(吸气时小腹鼓起,感受气息沉入丹田),口呼6秒(呼气时嘴角微张,发出“呼”声,缓慢呼出),共15个呼吸周期。

意识导引:

• 点按时关注鼻腔感受,想象“气流正从鼻腔穿过,鼻塞在变通畅,清涕在减少”。

• 揉膻中时感受掌心与胸部的接触,默念“胸腔里的寒气在融化,咳嗽的冲动在减轻,呼吸越来越顺畅”。

(三)第三步:温下焦“固元气”(睡前9-10点,三焦经当令)

针对问题:恶寒怕冷、乏力,寒邪伤阳

动作细节:

1. 搓揉涌泉穴

• 定位: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的凹陷中(踮脚时,前脚掌凹陷最明显处)。

• 做法:坐姿,右脚踩在左膝上,左手掌心搓右脚涌泉穴(顺时针搓10圈,再逆时针搓10圈),换脚重复,共40圈/脚,搓至足底发热。

2. 抱膝暖腹

• 做法:仰卧,双腿屈膝,双手环抱膝盖,将膝盖尽量贴向腹部(以舒适为度),保持10秒后松开,重复8次,感受腹部与大腿的贴合。

呼吸配合:

• 搓涌泉时:自然鼻呼吸,搓动速度与呼吸同步(搓1圈对应1次呼吸,吸3秒、呼3秒),气息平稳不急促。

• 抱膝时:鼻吸2秒(吸气时准备),鼻呼5秒(呼气时收紧腹部、拉近膝盖),呼气时尽量缓慢,感受腹部受压。

意识导引:

• 搓涌泉时感受足底温度升高,想象“足底暖暖的,热气顺着腿往上走,从脚跟到膝盖都在变暖”。

• 抱膝时关注腹部的温热感,默念“寒气从肚脐被挤出去,元气在小腹慢慢聚集,全身越来越暖和”。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避开风口,室温保持20-22℃,老人、儿童可穿薄袜保暖,避免二次受寒。

2. 手法力度以“酸、胀、微热”为度,儿童皮肤娇嫩,力度需减半,由家长辅助操作。

3. 调理期间宜搭配温热饮食(如生姜红糖水、小米粥),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助力身体驱寒。

4. 孕妇、皮肤破损者、骨折恢复期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或暂停操作。

科普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若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若需进一步学习泰和导引相关科普知识,可关注“经络网”官方网站及同名微信公众号,获取系统指导,避免自行操作不当引发不适。

作者: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科普分会副会长 毛洪波

值班编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