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是伪概念,必须彻底取消

当前舆论场存在一种荒诞景象:不少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全然无知的人,却在媒体上肆意评判传统医疗与现代医疗的优劣,要么将其一捧上天,要么将其贬入尘埃,刻意制造对立。

然而“中西医”本就是违背医疗本质的伪概念,这种人为割裂的论调,本质上多是蹭流量、谋私利的虚妄之谈,切不可轻信。何以见得?且从医疗本质与发展规律逐层剖析。

“中西医”是伪概念:起源人为、标准混乱,违背医疗本质。
这一划分绝非基于医疗内核的自然界定,而是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阶段性产物——传统语境中只有“医道”“杏林”等关乎疗愈境界的表述,并无“中医”的地域标签;“西医”更只是对西方各国各地医学的笼统指代,难道要细分为“英医”“德医”“美医”?非洲、亚洲其他地区的传统医疗经验,又该如何命名?

客观而言,这一概念在近代医疗转型期曾起到“快速区分不同医疗体系”的过渡作用,但随着全球医疗融合加深,其局限性愈发凸显。这种以偏概全的命名逻辑,本就偏离了“守护生命”的医疗核心。更关键的是,其划分标准充满矛盾:按地域论,全球各民族皆有医疗智慧,为何单拎“中西医”对立?按时代论,“中医”包含现代研究成果,“西医”也历经中世纪蒙昧阶段,二者在“传统-现代”维度高度交叉,划分逻辑根本无法自洽。这种人为构建、标准混乱的概念,显然不符合对事物本质的精准界定。

科学是动态认知,绝非评判医疗的“静态标尺”。
科学从来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人类在特定阶段对世界规律的阶段性总结。从古希腊“四体液学说”为医学探路,到量子力学突破经典物理边界,人类对科学的认知始终在迭代中深化。

用某一时期的科学标准否定传统医疗经验,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精神,那些喊着“传统医疗不科学”的言论,实则是对科学本质的无知。

传统与现代是“同源共生”,绝非“对立替代”。
传统医疗源于先民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总结,搭建了医疗实践的最初框架;现代医疗则借助科技向微观深耕,实现了从经验到实证的跨越。

没有中国传统草药的千年试错,难有现代药物化学对青蒿素的精准提取;没有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对“植物疗愈”的记载,也可能延缓某些现代植物药的研发进程。二者是医疗发展的不同阶段,源头与进阶的关系从未改变。

医疗的核心是“治病救人”,与标签无关。
评判医疗价值的标准,从来不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而是能否解决临床问题、契合生命规律。传统医疗重整体平衡,现代医疗重精准靶向;前者的辨证思维与后者的个体医疗理念相呼应,前者的经验沉淀为后者的研究提供方向。

那些刻意制造对立的人,不过是借话题博眼球、牟私利的投机者。

结论:取消标签桎梏,回归医疗本质

医学史从来不是“地域割裂史”,而是人类医疗智慧“汇流成海”的融合史。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手,而是支撑医疗发展的“双引擎”。

想要真正发挥医疗的价值,就必须果断取消“中西医”这类人为割裂的伪概念,建立“传统医疗与现代医疗”的认知框架——让传统智慧为现代医疗提供灵感,让现代科技为传统经验提供佐证。

唯有挣脱标签桎梏,回归“守护生命”的本质,才能让人类积累的所有医疗智慧形成合力。

医疗无“中西”,只论“效与真”。对于舆论场上那些无专业支撑的虚妄论调,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真正的医疗力量藏在临床实践的积累中,而非流量裹挟的口水战里,更非借“中西医”概念骗人赚钱的骗局中。

毛洪波

2025-09-20 13:52

“中西医”是伪概念,必须彻底取消

值班编辑

发表回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