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智慧助力韧性城市发展

以中医药智慧助力韧性城市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韧性城市”强调通过系统性治理提升城市抵御灾害、快速恢复的能力。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其整体观念、预防理念和技术体系,为现代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根基和实践路径,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

天人相应的系统思维:重构城市生态观

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体视为与自然相通的有机整体,这种系统思维方式为破解现代城市生态困境提供了方法论。

《黄帝内经》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生命体与生存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与韧性城市强调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治理理念形成跨时空共鸣。现代城市规划中推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本质上是对中医整体观的实践转化——通过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模拟人体经络运行,借助植被修复工程恢复城市“肺功能”,运用生态调节技术维持城市“气血平衡”。这种将城市视为生命有机体的认知革命,打破了传统机械式城市治理的局限,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生态治理框架。

治未病的预防理念:革新风险管理范式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预防医学思想,为城市风险治理提供了前瞻性思维模型。

中医诊断学中的“司外揣内”方法论,启发城市管理者建立动态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城市生命体征的常态化监测识别潜在危机。在灾害防控领域,中医药的预防理论可转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的响应机制:灾害发生前开展基础设施韧性评估和环境治理,对应中医“未病先防”;灾害发生时启动快速响应和资源调配系统,实现“既病防变”;灾后重建阶段注重心理干预和生态修复,达成“瘥后防复”。这种全过程防控体系突破了被动应对的治理惯性,将危机管理前置于日常治理环节。

辨证施治的技术体系:创新城市治理工具

中医药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为城市复杂问题治理提供了特色解决方案。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药用植物参与土壤改良、水体净化和空气治理,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医“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的疫病防治体系,通过提升群体免疫力构建生物安全屏障;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五运六气理论支持的气候病预测模型,增强了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这些技术体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工具箱”。(作者单位系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时间:2025-10-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邓力

(责任编辑:杨敏)

值班编辑

发表回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