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艾灸养生驱寒护阳要抓紧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骤降、寒气渐重,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出现阳气不足、经络凝滞的情况,尤其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人群更需注意。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可驱寒除湿、温通经络,重点调理以下不适,并做好特定健康防护。

一、霜降艾灸核心调理的3类不适

结合霜降“寒凝气滞”的特点,艾灸主要针对因寒气引发或加重的身体不适,尤其适合以下情况:

1. 关节与肢体不适:霜降后寒气易侵袭关节,导致颈肩僵硬、腰背痛、膝关节发凉发酸,或手脚冰凉、肢体麻木,尤其老年人更易出现,艾灸可温通经络、缓解僵硬酸痛。

2. 脾胃功能不适:寒气伤脾阳,易出现食欲差、腹胀、大便稀溏、胃部发凉,吃凉食后不适加重,艾灸能温补脾阳、改善消化吸收。

3. 呼吸道与免疫不适:秋末寒邪易犯肺,可能出现反复咳嗽、怕冷、易感冒,艾灸可温肺散寒,增强身体抗寒能力。

二、霜降艾灸重点穴位

1. 通用调理穴位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肚脐下3寸,温补阳气、增强体质,改善手脚冰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胫骨外1横指,健脾养胃、调理消化,缓解腹胀、食欲差。
大椎穴:位于后颈正中,低头时颈椎最高骨下方凹陷处,疏风散寒、预防感冒,改善颈肩僵硬。

2. 老年人重点防护穴位

老年人霜降后需重点护血管、强关节,除通用穴位外,可加灸以下穴位:
曲池穴:位于肘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辅助调节气血、改善上肢循环,对预防脑卒中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有一定辅助作用。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缓解膝关节疼痛、下肢麻木。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疏肝理气、调节情绪,避免气滞血瘀,气滞是血管问题的诱因之一。

三、霜降艾灸注意事项

1. 控制时间与温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穴位,温度以皮肤温热、不烫为宜,老年人皮肤感知弱,需家人协助观察,避免烫伤。

2. 避开禁忌场景:
皮肤有破损、红肿、过敏时不灸。
饭后1小时内、空腹、醉酒、极度疲劳时不灸。
孕妇忌灸腹部穴位如关元,高血压患者慎灸头部。

3. 艾灸后保暖:艾灸后毛孔张开,易受寒气入侵,需及时穿好衣物,1小时内不碰冷水、不吹冷风。

4. 搭配饮食更优:艾灸期间可吃温性食物如生姜、红枣、山药,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减少脾胃负担。

5. 脑卒中预防需“综合调理”:艾灸仅为辅助手段,老年人预防脑卒中,还需做到控制血压血糖、清淡饮食、规律运动如慢走、戒烟限酒,不可依赖艾灸替代医疗防护。

四、温馨提示

艾灸是“治未病”的养生方式,核心作用是“调理不适、增强体质”,而非“治病”。若关节疼痛、脾胃不适等症状持续加重,或老年人出现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脑卒中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不可延误治疗。霜降养生以“温”为核心,艾灸结合保暖、饮食,才能更好地度过秋末寒冬。

值班编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