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易流失,加上活动减少、饮食温补过多,老幼妇孺因肠胃功能较弱更易出现便秘:老人肠道蠕动减缓、儿童饮食不均衡致排便不畅、妇女(尤其孕期或产后)因气血瘀滞或腹压不足引发排便困难。泰和导引以“通腑理气、润肠通便”为核心,通过“动作调形+呼吸吐纳+意念导引”三重配合,激活肠道动力,改善排便节律。以下方法精准到动作角度、呼吸频率与意念焦点,适合全年龄段操作。
一、核心症状:冬季便秘的人群特征
• 共性表现:排便间隔超过3天、粪便干结坚硬、排便费力(需用力屏气)、排便后仍有残便感。
• 人群差异:
老人:多因肠道蠕动无力,伴腹胀、排气减少;
儿童:常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粪便粗硬、排便时肛门疼痛;
妇女:孕期因子宫压迫肠道、产后气血虚,易出现排便无力或排便时间延长。
二、泰和导引三步调理法(通用方案)
(一)第一步:开腹松腰“通肠路”(晨起6-7点,大肠经当令,空腹操作)
针对问题:肠道蠕动迟缓、腹部气机瘀滞
动作细节(分老幼妇孺适配版):
1. 猫式拱背松腹
◦ 基础姿势:双膝跪地与肩同宽,小腿贴地,双手撑地与肩同宽(掌心贴地,指尖朝前),背部平直。
◦ 动作幅度:
◦ 吸气时,抬头塌腰(腰部下沉,腹部放松外凸),臀部上翘,角度约15°(老人可减小至10°,儿童可增大至20°),保持3秒;
◦ 呼气时,含胸弓背(背部拱起如拱桥,腹部向内收紧),下巴贴胸,角度约20°(老人15°,儿童25°),保持3秒。
◦ 频次:重复10次,速度缓慢,避免腰部发力。
2. 侧屈转腰
◦ 基础姿势:站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老人可扶椅背,儿童可双脚略窄于肩)。
◦ 动作幅度:
◦ 双手叉腰,先向左侧弯腰(左侧腰部拉伸,右侧腹部收紧),身体倾斜角度约30°(老人20°,儿童40°),保持2秒;
◦ 缓慢回正,再向右侧弯腰,角度相同,保持2秒。
◦ 频次:左右各8次,转腰时臀部不偏移,仅上半身侧屈。
呼吸配合:
• 猫式拱背:吸气时鼻吸4秒(气流下沉至腹部,腹部随吸气外扩),呼气时鼻呼6秒(气流缓慢呼出,腹部随呼气内收),1次动作对应1组呼吸,1分钟约完成5-6组。
• 侧屈转腰:向左侧屈时鼻呼3秒(呼气时感受侧腰拉伸),回正时鼻吸3秒;向右侧屈时鼻呼3秒,回正时鼻吸3秒,1分钟约完成10-12组。
意念导引:
• 准备阶段:闭眼静立30秒,想象“肠道如一条柔软的管道,从胃部向下延伸至肛门,此刻管道有些僵硬,正等待被疏通”。
• 猫式动作:吸气塌腰时,意念随气流沉入小腹,想象“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肠道被轻轻撑开,僵硬的管壁在舒展”;呼气拱背时,意念集中在肚脐周围,想象“肠道随背部拱起而轻微收缩,推动淤积的粪便向前移动1厘米”。
• 侧屈转腰:向左侧屈时,意念聚焦左下腹(降结肠位置),默念“左下腹的淤结在拉伸中松动”;向右侧屈时,意念聚焦右下腹(盲肠位置),默念“右下腹的肠道在舒展中畅通”。
(二)第二步:揉腹推肠“增动力”(上午10-11点,脾经当令,饭后1小时操作)
针对问题:粪便滞留肠道、肠壁蠕动无力
动作细节(分老幼妇孺适配版):
1. 掌根揉腹
◦ 基础姿势:仰卧(老人可半靠床头,儿童可屈膝),双腿自然伸直或微屈,右手掌根贴肚脐,左手叠放右手背上。
◦ 动作幅度:
◦ 顺时针揉腹(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揉动范围以肚脐为中心,直径约10厘米(老人8厘米,儿童12厘米);
◦ 力度:成人以掌心感到轻微压迫感为宜,老人减轻1/3,儿童减轻1/2(避免按压腹部疼痛点)。
◦ 频次:每次揉动30圈,速度均匀(每圈约2秒)。
2. 推按天枢穴
◦ 定位:肚脐两侧约3指宽(约4厘米)处,平肚脐高度。
◦ 动作幅度:
◦ 双手食指、中指并拢,分别点按两侧天枢穴,垂直向下按压深度约1厘米(老人0.5厘米,儿童0.3厘米),按3秒松2秒。
◦ 频次:共20次,按压时腹部微微下沉。
呼吸配合:
• 掌根揉腹:顺时针揉动时鼻呼5秒(呼气时掌根随呼吸向下轻压),揉动间隙鼻吸4秒(吸气时掌根轻微抬起),1分钟约完成15-18圈。
• 推按天枢:按压时鼻呼3秒(呼气时指尖稍用力),松开时鼻吸2秒(吸气时指尖放松),1分钟约完成12-15次。
意念导引:
• 准备阶段:手贴腹部静卧20秒,想象“手掌的温度正透过皮肤渗入肠道,肠道壁逐渐变得温暖柔软”。
• 掌根揉腹:顺时针揉动时,意念随手掌移动轨迹,想象“手掌像一个柔软的推板,顺着肠道走向推动粪便:从右下腹(盲肠)向上推至肚脐上方(横结肠),再向左推至左下腹(降结肠),最后向下推至直肠,每一圈都让粪便向肛门靠近一步”。
• 推按天枢:按压时意念聚焦穴位深处,想象“指尖的力量正刺激肠道神经,唤醒肠壁的蠕动本能,肠道像毛毛虫一样开始缓慢收缩”。
(三)第三步:提肛润肠“促排出”(睡前8-9点,三焦经当令,排便前1小时可加强)
针对问题:肛门括约肌无力、粪便干结难排
动作细节(分老幼妇孺适配版):
1. 提肛缩阴
◦ 基础姿势:坐姿(老人坐带靠背的椅子,儿童坐小板凳,妇女可盘腿坐),双手放膝盖上,全身放松。
◦ 动作幅度:
◦ 缓慢收缩肛门(如忍便动作),同时收紧会阴部,收缩幅度以自身能感受到肌肉紧绷为宜(老人轻收慢放,儿童可配合“夹屁股”动作理解),保持5秒;
◦ 缓慢放松,肛门、会阴部完全松弛,保持3秒。
◦ 频次:重复15次,避免憋气。
2. 屈膝蹬腿
◦ 基础姿势:仰卧,双腿屈膝(大腿与腹部夹角约90°,小腿与大腿夹角约60°),双手放身体两侧。
◦ 动作幅度:
◦ 交替伸直双腿(脚尖朝前),伸直时腿部与床面夹角约30°(老人20°,儿童40°),保持2秒后收回屈膝位。
◦ 频次:左右腿各10次,速度平稳。
呼吸配合:
• 提肛缩阴:收缩时鼻吸4秒(吸气时腹部微收,辅助肛门收紧),放松时口呼6秒(呼气时全身放松,想象“肛门随呼气打开一条缝隙”),1分钟约完成6-8次。
• 屈膝蹬腿:伸腿时鼻呼3秒(呼气时腿部缓慢伸直,腹部轻微外扩),收腿时鼻吸2秒(吸气时腿部收回,腹部微收),1分钟约完成10-12次。
意念导引:
• 准备阶段:想象“肛门周围的肌肉像一圈橡皮筋,此刻有些僵硬,正等待被灵活操控”;同时想象“直肠末端的粪便被一层温润的黏液包裹,变得柔软易排”。
• 提肛缩阴:收缩时意念聚焦肛门,想象“橡皮筋收紧又松开,每一次收缩都在锻炼肛门的力量,让它能轻松控制排便”;放松时意念想象“肛门处涌出一股暖流,滋润着直肠末端,粪便与肠壁的粘连在减少”。
• 屈膝蹬腿:伸腿时意念随脚尖延伸至远方,想象“腿部的伸展带动腹部下沉,肠道被轻微牵拉,粪便在肠道内顺势向下滑动”;收腿时意念回归小腹,想象“肠道随腿部收回而轻微挤压,将粪便推向肛门方向”。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需排空膀胱,避免饱腹或空腹过久(饭后1小时为宜);老人动作缓慢,避免突然弯腰或起身;儿童需家长陪同,防止摔倒。
2. 若便秘伴随腹痛剧烈、便血、体重骤降,或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3. 配合饮食调理: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老人、儿童适量减少),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火龙果),冬季可喝温蜂蜜水(1岁以下婴儿忌用)。
科普提示
以上内容为冬季便秘的日常调理建议,不替代专业医疗诊断。若需系统学习泰和导引手法,可关注“经络网https://www.jingluoke.com”、“便秘网https://www.bianmi120”、微信公众号“经络网”获取分步指导。调理便秘需结合生活习惯,坚持1-2周可见肠道蠕动改善,切勿依赖单一方法。
作者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科普分会副会长 毛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