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实现机械化要分几步走?

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有3500万亩,年产值约1500亿元。随着中医复兴,今后几年国内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或将快速增加,相应地对种植机械的需求也会增多,但这只是一个趋势性的判断,真实的情况是中药材的机械化水平非常低,且实现起来难度不小,涉及的不仅仅是有无机可用或机器好不好用的问题,而是种植模式、种植习惯、农艺、观念、规模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就以一种名为麦冬的中药材为例,管中窥豹地探讨一下中药材的机械化种植现状、机械化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之道。

麦冬,又名“麦门冬”“鱼子兰”“沿街草”和“书带草”,属于多年生常绿百合科植物,这种植物的价值在于它的根部生出的一种纺锤状的肉质根,俗称“麦冬果”,可以入药可以食用。但“麦冬果”并不是像红薯、土豆、花生等植物一样的果实,因为用“麦冬果”并不能在第二年生长出新的麦冬出来,因为所谓的“麦冬果”其实是麦冬膨大的根茎,营养足水分多,目的是大量储存养分让麦冬能安全过冬或度过雨水缺乏的干旱季节,笔者认为“麦冬果”与豆类植物的根瘤固定空气上的氮元素原理是一样的。

麦 冬
这样说绝大部分人可能还是搞不清楚什么是麦冬,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麦冬在城市里也到处都能看到。前面说过麦冬有别名叫“沿街草”和“书带草”,这说明麦冬一定是在街道上有种植的,事实上麦冬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绿化和景观植物,因为是一年四季常绿且管理简单粗放而成为城市绿化的常见植物,你家小区或街道草坪上看到丛生的大片的长得像小麦的植物,那个就是麦冬,在6、7月份还会开出淡紫色的小花,如果是大片种植会有薰衣草坪的感觉,但街道上种植的麦冬只能看不能药用,这是因为中药材讲究道地种植。

麦冬是药食用源的中药材,据说富含氨基酸、麦冬素、葡萄糖、维生素等多种药用和营养物质,有养涎生津、润肺止渴、清心除烦等功效,笔者知道的用麦冬入药的中成药有参麦注射液、麦菊晶冲剂、龙牡壮骨颗粒、六味人参麦门冬散等。

近几年国内麦冬主产区有四川绵阳三台、浙江慈溪、湖北襄阳等,在中医行业便有川麦冬、慈麦冬、襄麦冬的说法。另外,近几年麦冬价值被不断的开发,麦冬茶、麦冬饮料、麦冬罐头等商品被源源不断开发出来,麦冬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传统的以道地药材为主的绵阳三台、浙江慈溪、湖北襄阳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开始大面积地种植麦冬,但这些地方的麦冬的药性药效肯定是无法与道地的麦冬相提并论的。

麦 冬
笔者对麦冬的了解是从川麦冬开始的,川麦冬种植区域非常集中,在四川只有绵阳三台地区的涪江河区域种植,核心产区是花园镇,这里有600年的麦冬种植历史,是国内药用麦冬的道地产地,早先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围绕着花园镇不断的扩产,到2020年应该已经增加到近10万亩了。2018年清明节前后,笔者在绵阳三台花园镇对当地的麦冬种植户、合作社和医药公司等与麦冬种植相关的农户和组织进行了较系统地调研,在交流的过程中,最让笔者惊讶的是麦冬种植过程中高昂的人工成本。

在一个普遍而典型的麦冬种植户家里,笔者了解到以下信息:种植面积3亩,亩均产值15000元左右,其中农资与相关的浇水、运输等成本5000元,人工成本5000~5500元/亩,综合算下来亩均净收益5000元左右。

对于高达5000元的人工成本,笔者非常惊讶,刨根问底之后得到了以下的信息:目前三台地区的麦冬种植除土地整理、田间管理环节已经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剩下的剪苗、移栽、挖掘、摘果、晾晒、分选全部是人工。

中药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的干燥块根
进一步细问之后获得了以下的重要信息:一亩地种7万~8万株,其中剪苗500~800元/亩、移栽800~1000元/亩、挖掘1000~1500元/亩、摘果500~800元/亩、分选500~800元/亩,算下来这几个环节3300~4900元,这是直接成本,另外还要给干活的人管饭、烟、酒等,综合算下来,如果自己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请人帮忙的话1亩地人工费用确实要超过5000元。笔者知道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也知道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国内人工成本比美国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看到麦冬的亩均成本居然高达5000~5500元,仍然令人难以置信,同时下意识地想到了通过机械化来降低人工成本——粗算一下,如果绝大部分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即使机械也有使用成本,但是如果能为农户节约下3000元/亩人工成本,那么亩均纯收入就增加到8000元,3亩就是10000元,相当于多种了两亩地,何乐而不为呢?

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笔者找当地种植户、合作社系统地了解了一下麦冬种植机械化现状,深入调研之后笔者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一方面是麦冬的机械化水平的确很低,另一方面要实现机械化困难重重。

深入地调研之后仍可以肯定三台地区麦冬的剪苗、移栽、挖掘、摘果、晾晒、分选几乎全部是人工,就是一些合作社也只是种植规模扩大了,但机械化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通过询问笔者也发现麦冬种植全过程中劳动量和劳动强度都很大,种植户对机械地使用意愿也非常强烈,迫切地希望能有挖掘、移栽、摘果的机械。

既然剪苗、移栽、挖掘、摘果、晾晒、分选等重要环节的机械化几乎是空白,而种植户有迫切的需求,但为什么就没有可用、好用的机器呢?带着更大的问号,笔者经过调研,以及和合作社负责人、四川农机研究院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度交流之后,梳理出了以下的问题点和原因:

一是的确没有现成的机器。目前国内只是解决了小麦、水稻、玉米等大田农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大田作物全程机械化正在进行之中,而像瓜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作物全面机械化才刚刚开始。除了土壤耕整机和植保环节,其他播种、移栽、挖掘收获、初加工、深加工环节要么是国内没有现成的农机,要么国外也找不到成熟的产品,尤其是中药材,除了日本和韩国之外,其他国家几乎没有种植,所以从国外也难以找到现成的机械,需要从零开始研发,当然成本高时间长,当下能用的机器就相当少了。

麦冬人工种植
二是量小,厂家不愿意研发。这一点在三台麦冬产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移栽环节,只要将成熟的蔬菜移栽机改造就可以用来移栽麦冬。但是笔者联系了几乎国内所有能叫上号的移栽机生产厂家,却没有一个厂家有兴趣,原因是种植面积太少。三台地区种植接近10万亩,针对当地开发的机器,需求量不会超过1000台,对于生产企业开发成本太高,需求量太少,综合测算不划算,所以生产企业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实际上不会真正去开发。三是农机与农艺相矛盾,种植户不接受。这就涉及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问题了,我们必须清楚,农机的适应和功能非常有限,用农机来适应农艺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反过来用农艺来适应农机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但让种植户改变自己几百年的种植习惯又谈何容易。

仍是以移栽环节为例,三台地区麦冬是精细化农业的典范,600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密植模式,最常见的行距10cm左右,株距7~8cm,深度5~6cm,亩均7万~8万株。

而目前国内外农用移栽机最小的株距15cm,也有能勉强达到10cm的产品,但是移栽效率低质量差,虽然行距和深度都能达到要求,但是株距太大种植户不接受,因为按15cm株距,一亩会少种1万多株,肯定会减产,凡是不能帮助农户提高收益的机器在农村一般很推开。

四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种植规模太小。笔者深入思考之后,认为前面三条都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营的规模化太小,这是因为规模化的农业较为粗放,追求的是综合收益最大化,而农户是精耕细作,追求的是以亩或分为单位面积上的最大产出。

近几年水稻直播正在取代水稻机插秧,就是因为水稻直播省去了育秧环节的投入和成本,虽然直播稻可能会比机插稻产量低,但是综合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机插秧,综合算下来农户收益是提高的,所以他们能接受。

麦冬的机械化种植也面临着这种问题,由于规模小,用机器移栽产量会减少,但是生产成本并没有大幅度减少,另外当地一家种植1~3亩,家庭成员是劳动力,他们往往不把自己的劳动成本计算在内,用了机器反而是额外的支出,对家庭收入带不来增量的机器本身就有抵触。

而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合作社,通过大量地使用机器可以显著的减少人工成本,即使是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但节约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人工成本的付出,综合算下来使用机器更划算,所以他们就有使用机器的意愿,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调研的三台最大的麦冬合作社,就在使用移栽机和挖掘机。

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大家对麦冬的机械化现状以及实现机械化的难度有一定的了解。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要全面地实现麦冬种植的全程机械化难度非常大,同时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仍可以阶段性、结构化、策略性地解决问题,让种植户更快的使用上农机,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甚至可以增加产量和提高收入,为此笔者提供几条产品研发和发展机械化的建议:

麦冬机械化挖掘
一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来推动麦冬种植机械化。笔者发现在剪苗、移栽、挖掘、摘果、晾晒等对人工依赖较高的环节,剪苗、移栽、摘果的机械化难度最大,目前人工比机器效果更好,这些环节可以先放一放,继续寻找和等待更好的机器,但是挖掘、晾晒和分选这三个环节却可以轻松实现机器换人。比如麦冬的收获环节,劳动量最大的是挖掘和除土,人工费用1000~1500元/亩,是人工成本最高的环节,三台地区的挖掘收获机收1亩500~600元,成本减少一半多,且机器收1亩一个多小时,人工要两天时间,效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其实500~600元/亩的作业费用比较高,在北方地区收土豆、花生,几乎同样的机器同样的作业方式,费用为100~180元/亩,所以机械化收获麦冬成本下降的空间非常大。

二是开发多功能机器,提高机器的通用性。为麦冬单独开发机器不划算,但是如果能开发出适应性更好的移栽机和挖掘机,可以用在蔬菜、中药材、林果等多领域多品种的作业中,企业就有利可图了。

三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让企业和种植户都有积极性。绵阳三台、浙江慈溪、湖北襄阳等麦冬主产区可以设计特殊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采取三级补贴或地方累加补贴的大力度补贴方式,鼓励生产企业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支持和引导种植户使用农机,在农村劳动力老年化的大背景下,用户一旦习惯于使用机器,就不会再回到手工种植阶段了。

四是农机与农艺互相融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三台麦冬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既有无机可用的问题,同时更多的原因是种植习惯、农艺模式、种植模式等因素,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是农机与农机互相融合,甚至有时候可以互相妥协,比如用户对大株距接受不了,生产企业就要开发满足株距要求的移栽机,或者是大株距小行距的种植模式,只要不减少亩均苗数和产量,用户对机器的接受度会提高。

五是支持和发展麦冬种植服务组织。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麦冬种植机械化难以推动的原因固然有无机可用的问题,但用户购机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一家一户购买不划算也是主要问题。

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化服务,让专业的农事服务组织来提供服务,比如麦冬的挖掘和烘干、分选环节,一家一户购买挖掘机、烘干机和精量分选机几乎不可能,而当地农机合作社购买,自用加社会化服务就比较划算,笔者认为发展社会化服务是解决小规模种植机械化需求的一个好办法。

通过川麦冬,笔者也了解了襄阳、慈溪,以及山东和河南等地的种植情况,由于食用及养生保健行业对麦冬的巨大需求,真实的情况是麦冬的种植在向全国扩散,山东和河南和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三台、慈溪、襄阳等道地药材产地,山东和河南能实现规模化种植,同时种植行距较大,是可以多数环节上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这些地区的实践和探索,相信能够给三台、慈溪、襄阳等地的用户提供借鉴。

值班编辑

Next Post

“斛”气东来 养心强体

周三 4月 7 , 2021
铁皮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黑节草”,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是《中国药典》2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