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话养生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进入小暑,风也是热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同时这一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工作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谨防中暑的发生,避免出汗多,身体损耗大,疾病趁虚而入。 

五运六气

三运:主运为土运(湿),主运为土运(湿)——芒种后第十日起(2022年6月15日-2022年8月30日),具体时辰是酉初二刻起。

三之气:2022年5月21日—2022年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阳相火。三之气完全是相火布政, 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小暑时节火火相加,一片炎暑火象,建议大家注意传染性疾病。当今首要的是继续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的防护。

内外合邪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是暑热之邪最易伤人的时候。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严重者导致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证。

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往往过于避热趋凉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因此,这个时节调养心神,凡事不宜急躁,否则心火妄动,内邪可致“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等症。

防范酷暑火热中的“内外合邪”,饮食上不宜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伤脾胃。

伏阴在内

今年小暑8天后入伏。“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这里的“伏阴”指的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寒凉之气。“伏阴”说的是“里虚”。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夏月伏阴在内,小暑时节气温比较高,但是人体内还是有虚寒的,吃温热的食物比较适宜。

小暑时节多吃“暖食”,“以热治热”,越热的天越要吃温热的食物,才利于解暑,因为温热的食物摄入后可刺激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热量的散发。还要要多吃温热饮食,让身体适当出汗,有助于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

冬病夏治

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此时人体阳气上升,代谢能力达到顶峰,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故中医有三伏贴敷的调理,扶阳固本,来达到强体防病的目的。

敷三伏贴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养生饮食

炎热的小暑节气,人体内的血流速度加快,心脏负荷大,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静与愉悦十分重要,按照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同时饮食要有节制,小暑时节,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再是要多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小暑时节气食用。另外,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降温。

传统习俗

1、食新。“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2、吃伏面。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3、吃饺子。民谚有云“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4、小暑舐牛。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5、吃三宝。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6、吃羊肉。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7、食藕。每到消暑节气,民间有吃藕的习惯,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安神助眠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厨房的阿姨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美味的藕盒。

8、晒伏。小暑民间有晒书画晒衣服的习俗。因为这一天是小暑,为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日照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家里的衣服,书籍等物品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照晒,可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值班编辑

Next Post

入伏时节话养生

周六 7月 16 , 2022
常言道:“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刻。三伏过不好,是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