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暑气渐退,燥气渐生,人体经络气血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收敛”趋势。此时调理经络,既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又能为秋冬储备能量。以下结合时令特点,分享具体的经络调理方法。
一、立秋经络调理核心:润燥、疏肝、健脾
立秋的“燥”以“温燥”为主,加上夏季脾胃易受湿邪影响,此时经络调理需兼顾滋阴润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重点关注肺经、肝经、脾经这三条经络。
二、具体经络调理方法
1. 肺经:润燥防咳,从“源”上抗秋燥
肺主气司呼吸,与秋气相应,秋燥易伤肺,可能出现干咳、咽干、皮肤干燥等问题。
重点穴位:太渊穴、鱼际穴。
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按揉3-5分钟,可补肺气、润秋燥,缓解气短、咽干。
鱼际穴(手掌外侧,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用拇指垂直按压,每次1分钟,左右交替,能清泻肺热、缓解咳嗽。
经络疏通:拍打法
沿手臂内侧前缘(肺经走向),从肩部向手腕轻拍,每次3-5分钟,促进肺气流通,减少燥邪堆积。
2. 肝经:疏肝解郁,应对“悲秋”情绪
立秋后万物渐枯,人易生“悲秋”情绪,肝气易郁结。疏肝经可调节情绪,避免气血瘀滞。
重点穴位:太冲穴、期门穴。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用拇指按揉,力度以轻微酸胀感为宜,每次3分钟,可疏肝理气、缓解烦躁。
期门穴(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用手掌轻轻按揉,每次2分钟,能疏肝健脾,改善肝郁引起的消化不良。
经络疏通:推揉法
从足背太冲穴向上推至膝关节内侧(肝经小腿段),每次5分钟,左右腿各1次,促进肝气疏泄。
3. 脾经:健脾祛湿,为秋冬“储能”
夏季脾胃易被湿邪困扰,立秋后需健脾以助运化,避免湿邪残留影响秋冬健康。
重点穴位: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5分钟,能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揉3-5分钟,可健脾利湿、调理气血,改善秋燥伴随的乏力、食欲差。
三、经络调理配合生活习惯更有效
立秋后宜早睡早起,顺应肺气收敛,此时段(如清晨7-9点脾经当令)做经络按摩,效果更佳。
配合秋季饮食(如梨、百合、山药等滋阴润燥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避免加重燥邪和经络瘀堵。
立秋经络调理,关键在“顺时”——借天地收敛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