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句话点出了秋季作息的黄金法则——早睡早起。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作息规律?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应。秋季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相应地调整。23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循行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于血液净化、毒素排除和精力恢复至关重要。
熬夜学习危害大
或许你会想:“我年轻,熬夜没什么大不了。”但从中医学角度看,长期熬夜会导致以下情况。
1.耗伤阴血:夜间属阴,是养血滋阴的最佳时机,熬夜会过度消耗阴血,导致虚火上炎。
2.损伤肝胆:子时(23∶00~1∶00)是胆经当令,丑时(1∶00~3∶00)是肝经当令,错过这段时间的休息,会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
3.影响记忆:《素问·五脏生成篇》载“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睡眠不足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融合调养方法
秋季节气养生不是要我们完全回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理解自然规律,在现有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健康的选择。对于不得不熬夜的学子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在求知路上保持身心健康。
作息调整
有限晚睡,而非无限熬夜
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在23点前入睡。如果课业繁重不得不熬夜,也请尽量遵守以下原则。
子时小憩法:23点到凌晨1点之间,即使不能完全入睡,也可以闭目养神15~20分钟。这短暂的休息能够帮助肝胆经气顺利交接,大大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
分段睡眠法:如果必须熬夜到凌晨2点,不如在21~23点先睡一觉,起来学习后再补眠,这比连续熬夜到2点效果更好。
巧妙利用午休弥补睡眠
《老老恒言》指出:“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午时(11∶00~13∶00)是心经当令的时候,此时小憩15~30分钟,可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
重要的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头晕乏力,反而不利于下午的精神状态。
饮食调理
熬夜容易伤阴,秋季干燥,因此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推荐以下食疗方。
银耳百合羹:银耳、百合、枸杞子适量,加水煮至软糯,每晚一小碗。
黑芝麻糊:黑芝麻炒香磨粉,加水调成糊状,可加少量冰糖。
穴位按摩
睡前花5分钟按摩以下穴位,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恢复精力。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此穴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失眠。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按摩可补益肝肾。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轻揉可缓解头痛、眼疲劳。(陈玉珍 广东省中医院)
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陈玉珍
(责任编辑: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