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中医技师岗位设置及实践试点研究”结硕果,首批67名中医技师完成试点考试“上岗”,累计服务群众2.6万人次——
中医技师“上岗” 中医技术下乡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特色技术规范化操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日前,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大阳岔镇后葫芦村卫生院,首批完成试点考试成为中医技师的林炤旭信心满满地说,“服务患者更加从容了,患者量也翻一番。”
林炤旭是一名村医,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经过3个月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培训,完成试点考试,作为首批67名中医技师之一于今年7月份“上岗”。
如何构建标准化培养体系,系统解决中医技师职业化发展难题?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对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的完善和规范化等作出要求,支持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2024年11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白山市中医院),在白山市政府积极推动和白山市中医药管理局的争取下,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医技师岗位设置及实践试点研究”课题,白山市中医技师试点全面启动。截至目前,首批67名中医技师已经累计服务群众2.6万人次。
试点的成功不仅亮出了中医技师白山区域服务新名片,也为全国中医技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培养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中医技师队伍提供了经验。
首批中医技师“上岗”医疗资源下沉有了新路径
林炤旭一直执业于当地村卫生室,接触的患者对中医康复、中医特色疗法的需求非常高,他一直苦于缺乏专业技术支持来帮助患者。此次中医技师培训和考核使得他自身技术得到专业指导,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可以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
目前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主要划分为医、药、护、技。中医技师的定义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技术,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技术人员”。当前中医技师的社会需求极为迫切,但因缺乏成熟的地方试点经验,目前暂时没有启动中医技师的职称考试。
“现在很多中医技师的工作由医生担任,实际上医生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诊断、开治疗处方。也有些医疗机构将这项工作分配给护士承担,但患者的认同度不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执行院长启明介绍。“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特点,群众易于接受。”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张安花说,“这对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的健康需求尤为重要。”
首批中医技师试点的成功,为中医适宜技术开辟一条新赛道,首批67名中医技师,也将成为推动中医特色疗法下沉和支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中,有熟悉基层群众健康需求的乡村医生,有希望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夫,还有来自各级医疗机构的护理和康复人员。
“中医技师的考核评定,极大地提振了基层中医的积极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专技处副处长闫东宁介绍,熟练掌握灸疗、刮痧、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的专业力量,正是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课题自启动之初,便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全程悉心指导,从政策框架、专业标准到考核规范,给予了权威的把舵定向。
白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为试点是为全国中医药系统趟路子拿经验,也是推动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白山市委常委、副市长金阿宁多次深入课题一线调研指导,主持协调会议,破解难题,并在试点考试期间到现场巡视指导。通过协同发力,白山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协调、资源整合、人员组织等方面提供了强力保障,形成了国家指导、地方推动、医院落实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确保了试点项目有序开展、顺利进行。
在公立医院改革强调“分级诊疗”和“资源下沉”的背景下,中医技师队伍的建立能有效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基层医生通过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具备了专业且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完成培训后返回基层,能够直接填补基层中医药服务缺口,在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亚健康干预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既减轻了二、三级医院的诊疗压力,也降低了医疗成本,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的中医技术服务,使得医疗资源下沉得更精准、更有效。
“今年将启动长白山中医技师培训基地建设,预计将培训中医技师800人以上。”白山市卫健委副主任、中医局副局长庞宇表示。
培育新力量促进中医药服务多元化
在中医技师试点工作的推进中,白山市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这一主题。从严谨的课题设置到生动的教学实践,每一步都着眼于实战与应用。
“我这肩膀沉了好几天,让这位大夫按了按,瞬间就松快多了,还教了我几个自己就能做的动作,真贴心!”今年夏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门前广场举办的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中,刚体验完服务的朴阿姨连连称赞。
活动中,一群操作熟练、耐心细致的“白大褂”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推拿按摩、耳穴压豆等服务,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些深受欢迎的“大夫”,正是刚刚完成试点考试的首批中医技师。
近期,随着白山市规划打造的“12个边境国医馆”网络在各乡镇、社区的全面铺开,中医技师将成为这些基层中医馆的常驻专家。居民们不用再奔波到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规范的中医推拿、艾灸、拔罐等服务,尤其对慢性病调理和运动康复需求多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此外,白山市还将中医技师作为城市形象的“健康名片”,融入到航空中医馆、温泉度假区、滑雪场等提供专业的理疗服务;从指导群众正确使用人参等道地药材养生,到在学校、企业中普及养生知识……中医技师的身影将活跃在白山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中医药服务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三阶联动”从帮扶基层到主动崛起
早上8点,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卫生院国医馆外已排起长队,首批中医技师于兆宝正为张大爷诊病并施以中医特色疗法。于兆宝是一名主治医师,积极加入到中医技师队伍中,他希望将诊病、特色技术治疗形成体系化联动,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65岁的参农张大爷揉着酸痛的肩膀笑道:“过去进城看专家得折腾一小天,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了,咱这肩膀可算有救喽。”
“边境卫生院最缺的就是‘造血’能力。”万良镇卫生院院长原振指着墙上的锦旗说,“经过中医技师培训考核后,该卫生院的两名中医技师能开展将近10种中医适宜技术,能满足乡亲们的健康需求,这些锦旗都是乡亲们送的。”
据了解,除了为国医馆培养中医技师之外,白山市还形成了市、县、乡“三阶联动”的诊疗团队,由2名市级专家每月驻诊带教、2名县级骨干每周下沉指导、乡镇卫生院医师跟师学习的良好局面。这套“三阶联动”体系运行以来,馆内接诊量翻了几番。
万良镇国医馆仅是白山市边境健康工程的一个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院长刘志海展开规划图并解释道:“沿G331国道布局的12家国医馆各具特色——万良主打人参药用,八道沟专攻甲状腺疾病……都是‘道地药材+地方病防治’的精准定制。”
随着白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实施,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更多“三阶联动”模式将在白山复制推广。首批中医技师试点是白山市医疗资源优化的起点,白山正在以更加多元的服务模式,温暖更多长白山儿女。
展望未来,试点塑造的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必将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许诺)
时间:2025-10-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许诺
(责任编辑: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