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字楼的暖气刚热起来,不少白领姑娘就揉着脖子皱眉——低头敲键盘时颈后像坠了块冰,久坐后腰背僵得像块木板,手腕转动时还带着隐隐的酸麻。立冬后寒气往骨缝里钻,加上久坐不动的气血淤堵,颈肩腰背的酸痛总爱这时找上门。
“泰和砭淤堵通疗法”源自古莒国流传的莒疗术,考古发现显示,莒国地域曾出土已知最早的砭石刮板、砭石针等不砭疗工具,印证了这里作为中医调理技法重要发源地的历史。“泰和”取泰山之稳、阴阳和合之意,借具砭手法之力,可将空调带来的“外寒”与冷饮积下的“内寒”一并驱散。泰和砭淤堵通承着古法砭术的温润之力,用天然砭石的温热感,顺着经络刮走淤堵的寒气与僵硬,专为白领女性的秋冬劳损而来,让紧绷的肩颈在砭石的温润中慢慢松下来。
一、先识“泰和砭石”——从远古走来的“温润医具”
砭石,自古有“石中之精”“中医外治之祖”的美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被列为“上古五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华夏先民最早用于调理身体的工具之一。
泰和砭石选用山东莒地(古莒国地域)特产的泗滨浮石,其石质细腻温润,富含天然微量元素,遇人体温度能释放远红外线,刮拭时既有“通经”之力,又无“伤肤”之弊。古人称它“柔石”“养筋石”——因它不像普通刮痧板那般锐利,更像一双温暖的手,顺着筋骨纹理揉散淤堵,连动作都带着三分轻柔。
二、再学“泰和刮法”——三步刮走颈肩腰背僵
(1)刮“颈后寒结”——解“低头族”的僵硬
长期低头看屏幕,颈后“大椎穴”周围最易积寒,摸上去往往又硬又凉。
取一块温热的泰和砭石刮板(提前用温水泡至40℃左右),从颈后发际线开始,顺着颈椎两侧的肌肉往下刮,力度以“有点酸胀但不刺痛”为宜。
刮到“风池穴”时稍停,这里是寒气入颈的关口,多刮3下,能感觉到砭石的温热慢慢渗进皮下,僵硬感会减轻大半。
白领姑娘常说“脖子转不动”,其实是颈侧的“胸锁乳突肌”僵住了,用砭石边缘轻刮颈侧,从耳后刮到锁骨,能缓解转头时的“咔哒”声。
(2)刮“腰背淤堵”——松“久坐族”的板结
久坐时腰部总绷着劲,立冬后寒气裹着湿气积在腰眼,摸上去冰冰凉凉,弯腰捡东西都费劲。
把砭石刮板温热后,从腰两侧的“肾俞穴”开始,顺着腰眼往胯骨方向刮,力度比刮脖子稍重些,能感觉到皮下有“沙沙”的淤堵感。
刮到腰眼(肚脐正对的后腰位置)时,放慢速度,这里是肾阳所在,砭石的温热能暖到骨子里,刮完会觉得腰里像揣了个小暖炉。
很多姑娘久坐后屁股上方的“环跳穴”会酸,用砭石角点按几下,再顺着大腿外侧往下刮,酸胀感能顺着腿往下走。
(3)刮“手腕结节”——散“键盘手”的僵硬
敲键盘、握鼠标久了,手腕内侧的“内关穴”周围容易积出小硬结,按上去又酸又胀。
用砭石的小圆头,从手腕横纹往手肘方向刮,力度要轻,像“抚摸”一样带过皮肤。
刮到手腕内侧的两根筋之间时,多数人会觉得酸胀明显,这里是“心包经”的通道,多刮几下,敲键盘时的“手腕发紧”会缓解很多。
三、刮完记得“温养”——别让寒气再钻回来
1. 刮完后喝杯生姜红枣茶,借温热助气血运行,别碰冷水、吹冷风,不然寒气会顺着张开的毛孔钻回去。
2. 当天别穿露颈露腰的衣服,最好贴个暖宝宝在腰上,让砭石的温热感留得更久些。
3. 每周刮1-2次就好,过度刮拭反而会让皮肤受伤,白领姑娘们量力而行~
立冬后的颈肩腰背酸,多是“寒淤”在作祟。泰和砭石以“柔石”之温润,借“古法”之巧劲,不蛮力、不伤人,只把淤堵的寒气一点点刮开,让紧绷的筋骨慢慢舒展。
姑娘们下班回家,不妨用这块带着千年智慧的石头,给自己的肩颈腰来一次温柔的“松绑”——原来轻松的感觉,从一块温润的砭石开始。
(此方法为科普参考,操作建议由专业人士或经培训者进行,以确保安全稳妥。若有调理需求或想深入学习,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① 访问官方网站:[www.jingluoke.com]
② 关注微信公众号:[经络网],回复“泰和按跷”即可获取详细指南。专业人员会及时对接解答,陪你一起把寒气赶跑,守住身体的温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