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6大作用 古代医学给予了明确的定位

灸法是中医六法之一,在中国已有几千的历史。古代医家对灸法疗效的肯定,在古代医学著作都有记载。

一、温经散寒

灸法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神灸经纶》更明确指出: “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

《秦问·调经论》说: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艾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二、回阳固脱

《伤寒论》说: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又说: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暗,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再云: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脉不还者死,伤寒脉促,手足逆者,可灸之。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灸跌阳者为顺也。”

这说明灸法有温中逐冷、回阳救逆、扶正固本的作用。

《铜人针灸图经》说: “元气将脱,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

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灸疗对邪入三阴危不可救的重险病症,大有起温复脉,回阳固脱的卓越疗效。

三、升阳举陷

灸法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萎,早泄,虚脱,休克等。

因为艾灸法是属于温热刺激的一种物理疗法,人之气血热则行,寒则凝,使用灸疗就能促进气血运行旺畅,并能使气血引而上之,推而上之。

若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的疾患,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症,可遵《灵枢·经脉篇》所说的“陷下则灸之”之法,可取百会穴灸之,就有引导气血上行,起着升举清阳,提气托陷的功效。

若上实下虚、阳气浮越的肝阳症时,就有引导气血下行,起着“引火归原,导龙人海”的作用。

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提出的“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之法,可取涌泉穴灸之,便可达此目的。

四、拔毒泄热

灸法虽是一种温热刺激,但能通过其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宣透疏散的作用,达到拔毒泄热的功效。

因此,艾灸法不仅能治阴寒证,也可用于治疗阳热之证,这一问题在古代、现代的医疗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

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中记载阳热实证用灸法者颇多,卷十四治小肠实热载: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

卷二十八载:

“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疖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作用,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有拔毒泄热之功,并认为阴虚内热者亦可施用灸法,

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治消渴载: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愈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现代很多针灸医家运用灸法治疗热证的大量资料,更证实了灸法有拔毒泄热之功,

如用灯火灸治疗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艾条熏灸大椎穴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艾条温和灸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瘢痕灸治疗肺结核,艾柱隔盐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理渝骈文》中说: “若夫热症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 因此,以灸法治疗热病,其意就在于此。

灸疗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消炎作用。

现代医学所指的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多表现为中医的阳、热、实证。

从大量的实验中证实,灸后可以使外周组织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多,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五、消淤散结

灸法的温热刺激,可使气机调畅,营卫谱和,起到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适应于乳痈初起,瘰痨,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对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早在宋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说: “硫磺灸”是治疗疮瘘的方法。

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说: “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淤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周。”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灸法除治背痈外,还适用于阴疮、臃疮、顽疮等,有拔毒止痛、补接阳气、去腐生肌之效。

六、防病保健

灸法不但能治病,而且有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如把灸法用于防病保健称为保健灸。

保健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方》就有“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九说: “凡人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指出了灸法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说: “无病而选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把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

民间亦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也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

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国历年来许多医家很重视保健灸,往往把灸疗当成生平大事,有的定期施灸,终生不渝,确能促进身体健康。

节选自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主编《中国灸法大全》

值班编辑

Next Post

冬季手脚冰冷者的艾灸取穴集有关调理

周日 11 月 19 , 2023
有些人冬天时,手脚冰冷,怎么也不暖。手脚冰凉多属阳虚。中医认为,引起怕冷、手脚冰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