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冬交替的“分水岭”,从立冬当天到小雪节气前(约15天),便是“立冬时节”。这一时节的核心,是帮身体从“秋的收敛”平稳过渡到“冬的闭藏”——既要接住初来的寒气,又要化解残留的秋燥。而立冬当天的民俗,更是古人留下的“换季智慧”,先从这一天的讲究说起,再顺着时节做好调理,就能安稳迈过秋冬坎。
一、立冬当天:懂民俗、顺节气,开好“换季头”
立冬当天有“补冬”“藏冬”的传统,吃对、做好,能为整个时节的调理打下基础。
北方吃饺子,饺子形似“耳朵”,民俗认为“立冬吃饺不冻耳”,更重要的是饺子馅料多为白菜、韭菜搭配猪肉、牛肉,白菜清润解秋燥,肉类温和补热量,贴合“初寒需暖、秋燥需润”的需求,当天吃一碗,暖身又不闷。南方喝靓汤,广东、福建等地爱煮“萝卜羊肉汤”“山药排骨汤”,萝卜、山药能健脾,避免肉类滋腻,汤品温热入胃,比直接吃炖肉更易吸收,适合刚入冬、脾胃还没适应“厚补”的状态。
立冬当天别安排剧烈活动,比如爬山、长跑,古人讲究“立冬安养”,可在家做些轻缓的事:晒10分钟太阳,选背部晒,能补初阳;喝一杯温枣茶,用红枣3颗煮水,不加糖;晚上早点睡,比平时提前30分钟,帮身体感知“冬藏”的信号,避免当天耗损阳气。
立冬当天可能降温,但别急着穿羽绒服、厚毛衣,可穿“薄外套+薄毛衣”的组合,室内暖时脱外套,室外冷时穿上,避免“捂汗”。秋燥余韵还在,出汗后遇冷风,反而易感冒,当天穿衣以“不冷、不热、不燥”为度。
二、立冬时节(15天):护3处,初寒不侵体
立冬时节寒邪“初来乍到”,但专挑身体没适应的部位“下手”,这15天重点护好3处,就能少生病。
护颈部要防“燥寒夹击”,可用薄围巾过渡。秋季颈部常露着,燥气让颈部经络偏干;立冬后冷风一吹,干冷交织易引发颈僵、喉咙痒。这15天别戴厚羊绒围巾,厚围巾易闷汗生燥,选薄款棉质围巾即可,出门围、室内摘,既挡初寒,又给颈部“透气”,避免燥气郁结。
护脚部要暖“阳气末端”,可从薄袜+短泡开始。秋季脚露得多,阳气有所损耗;立冬时节夜间降温快,脚凉易影响睡眠。这15天换薄款纯棉袜,别穿厚袜,厚袜易让脚闷生湿,睡前用38℃温水泡脚5分钟,别泡到出汗,避免耗阳,泡完立刻穿袜,帮脚部阳气“扎根”,慢慢适应冬藏。
护鼻周要防“黏膜应激”,可用温水+润护。秋季鼻黏膜习惯了温和气候,立冬时节干冷空气一刺激,易鼻干、打喷嚏,这不是感冒,是黏膜“没适应”。这15天每天用温水洗鼻1次,别用冷水,避免刺激,早晚出门前在鼻周涂少量无香料润唇膏,保持黏膜湿润,减少初寒对呼吸道的影响。
三、立冬时节(15天):吃3样,润补不盲补
这15天脾胃还带着“秋的清润惯性”,不适合大温大补,重点吃3样,帮脾胃平稳“入冬”。
吃萝卜炖排骨能清燥+暖身,可每周2次。萝卜能化解秋燥残留,避免口干、便秘,排骨提供温和热量,不用加太多调料,只放1片生姜去腥,慢炖1小时即可。这15天每周吃2次,润而不凉、温而不燥,刚好适配“燥寒过渡”的体质。
喝桂圆红枣茶能温阳+不火,可早晚各1杯。想补阳气又怕上火,秋燥还没消,就泡桂圆红枣茶,用桂圆3颗去壳、红枣2颗去核,用温水冲泡,不加糖。桂圆微温补阳,红枣温和补血,两者搭配不燥不凉,早晚喝1杯,帮身体“温阳不冒火”。
吃熟栗子能助藏精+不胀,可每天3颗。栗子“通肾助藏”,且性平不燥,适合立冬时节“初藏”。要吃熟栗子,生栗子偏凉伤脾胃,每天吃3颗就行,别多吃,易腹胀,早餐后当加餐,帮肾脏慢慢进入“冬藏”状态,为后续深冬养护打基础。
四、立冬时节(15天):做2事,起居顺时节
这15天不用急着改作息,重点做2件事,帮身体慢慢“换挡”到冬藏模式。
早睡15分钟,不熬夜、不贪睡。秋季通常23点睡,这15天可提前到22点45分入睡,不用一下子早1小时,那样易失眠,每天提前一点,让身体适应“藏阳”;早上还是按秋天的时间起,比如7点左右,避免晚起太久导致气血淤滞。
慢走20分钟,微出汗、不剧烈。别因为入冬就不动,也别像秋天那样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易耗阳。这15天每天傍晚慢走20分钟,选17-18点天没黑透的时候,速度以“能说话、不喘气”为准,走到手脚微热就停,帮气血从“秋的疏泄”平稳转向“冬的收敛”。
立冬时节虽短,却是“入冬打底”的关键期。不用追求“大补大养”,只要顺着当天的民俗、护好关键部位、吃对过渡食材,就能让身体平稳适应从秋到冬的变化,为接下来的深冬时节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