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露到立冬,深秋的“凉”与“燥”愈发明显:气温一天天降,空气干得发紧,不少人不仅被腹胀、腹泻缠上,还因为干燥添了便秘的愁绪,胃肠总在“闹脾气”。做好胃肠保养与经络养生,才能安稳度过这段“多事之秋”。
一、深秋胃肠为何易“闹脾气”?2个关键诱因要知道
1. 秋凉伤脾阳:中医认为“脾喜温恶寒”,寒露后寒气渐重,一旦侵袭腹部,易导致脾阳受损,胃肠蠕动变慢,食物难消化,进而引发腹胀、反酸、大便稀溏。
2. 秋燥耗胃阴:从寒露到立冬,空气湿度持续走低,人体水分易流失,胃肠黏膜会因“燥邪”变得干燥——既会让人觉得口干、胃痛,还会让肠道缺乏濡养,粪便干结难排,便秘问题格外突出,老人和脾胃虚弱者更明显。
二、胃肠保养:“吃、穿、动”3件事,简单又有效
1. 吃:牢记“温软、少燥、控凉”,还能防便秘
• 多吃温性养胃+润肠道食材:小米粥、南瓜、山药能护胃;搭配银耳、秋梨(煮水或蒸着吃,不凉不燥)、熟芝麻(磨粉加进粥里),既能缓解秋燥,又能帮肠道通便;生姜(晨起喝杯生姜红枣水,驱寒护脾)、萝卜(熟吃顺气,缓解腹胀)也别少,避开生冷食物(冰饮、生鱼片)和辛辣燥烈食物(辣椒、烧烤),避免加重干燥和便秘。
• 吃饭“慢半拍”:深秋胃肠消化力减弱,细嚼慢咽能减轻负担,建议每口饭嚼15-20次,每餐吃7-8分饱,别让胃肠“累着”。
2. 穿:重点护腰腹,别让寒气“钻空子”
• 穿衣遵循“下厚上薄”,尤其寒露后,腹部保暖更关键,可穿贴身薄肚兜或腰间系薄围巾,避免久坐凉椅、睡前露腰腹,防止寒气直接刺激胃肠,加重不适。
3. 动:选“温和运动”,帮胃肠“动起来”还能通肠道
• 别做剧烈运动(快跑、高强度健身),可选散步(饭后1小时走20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帮通便)、八段锦(重点练“调理脾胃须单举”式)、太极拳,既能改善消化,增强脾阳,还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便秘。
三、经络养生:3个“胃肠黄金穴位”,在家就能按
按摩关键穴位能直接调理胃肠功能,还能辅助缓解便秘,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有酸胀感即可。
1. 中脘穴:胃肠“总开关”,缓解胃痛腹胀
• 位置:肚脐正上方4寸(约5横指)处,是胃的“募穴”(脏腑之气汇聚处)。
• 作用:改善胃痛、胃胀、反酸、消化不良,适合深秋吃多不消化或受凉后胃痛的人。
2. 足三里穴:“长寿穴”,健脾又养胃
• 位置: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犊鼻穴)往下3寸(约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处。
• 作用: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按能健脾益气、增强胃肠动力,既能改善腹泻,也能帮肠道蠕动,缓解便秘,还能提高抵抗力,应对寒露到立冬的温差变化。
3. 公孙穴:调理脾胃“好帮手”,缓解腹胀腹泻
• 位置:脚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踮脚时,脚底内侧突出骨头下方凹陷处)。
• 作用:连接脾经和胃经,能缓解秋季脾阳不足导致的腹胀、腹泻、恶心,尤其适合老人和小孩。
四、避坑提醒:深秋护胃肠,别踩这2个“误区”
• 误区1:“贴秋膘”就猛吃肉。寒露后虽需补,但胃肠弱时,过量吃肥肉、油炸肉会加重负担,还可能让便秘更严重,建议“清补”,用瘦肉、鸡肉、鲫鱼搭配山药、莲子炖汤,补营养又好消化。
• 误区2:腹泻就“断食”,便秘就猛吃泻药。受凉或吃错东西导致轻微腹泻时,不用完全断食,可喝小米粥、淡盐水补充水分和能量;便秘时别依赖泻药,多吃润肠道食材+按穴位+温和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避免肠道功能紊乱。
从寒露到立冬,护胃肠的核心在“顺时”——顺着季节“凉”和“燥”的特点,把饮食、保暖、运动和经络按摩做好,不仅能解决腹胀、腹泻,还能摆脱便秘的愁绪,胃肠舒服了,整个深秋都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