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招助力脱疽康复

如果您经常出现走路时下肢酸胀、足背发凉麻木、下肢夜间疼痛或下肢伤口长期不能愈合等症状时,需要警惕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缺血性改变,以间歇性跛行、下肢发凉、下肢麻木疼痛甚至溃疡坏疽为主要症状。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甚至危及生命。临床治疗主要通过血管内溶栓、球囊扩张、腔内旋切、支架置入等微创手术方法重建血管通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术后活动受限,常会出现腰背酸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或者下肢远端血管再通再灌注损伤导致疼痛、水肿、发热等症状。

中医特色疗法内容丰富,其中一针(腕踝针)、一操(经络拍打操)、一茶(茶饮方)、一汤(沐足方汤剂)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加快术后康复,下面简单介绍。

一针:腕踝针缓解疼痛

《素问·举痛论》提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脱疽疼痛主要是由脾肾亏虚、寒湿外伤引起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所引起,即“不通则痛”。腕踝针是中医针灸的一部分,是在经络学说皮部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而来。“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与十二经络关系密切,“经络所通,主治所及”,通过对皮部的刺激,达到刺激经络的目的,从而达到振奋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通则不痛”,进而解除痹阻,缓解下肢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操:经络拍打操通经活络

脱疽主要是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加之介入手术为侵入性治疗,耗伤元气,故应拍打肾经、脾经,以健脾气、补肾阳、生气血,内可壮养脏腑,外可充养四肢。脾肾阳气充足,气血运行,则有助于恢复下肢血液循环,使皮肉筋骨得到濡养,促进快速康复。操作时将双手伸直,大臂带动腕力与小臂,空掌顺着肾经、脾经循行的位置拍打即可。

一茶:茶饮方利咽生津

由于介入治疗及术中用药的影响,不少患者术后出现口干、口苦等不适症状。可将乌梅2~3颗、甘草2~3克泡水,代茶饮,以茶之形,奏药之效。此茶饮微酸微甜的口味易于患者接受,且具有益气生津、化痰利咽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口干、口苦症状。

一汤:沐足方汤剂促进愈合

中医有“去腐生肌,煨脓长肉”之说,是指在创面愈合的后期阶段,运用外敷中草药膏(散),经皮肤和创面吸收,促进局部的气血通畅,使创口脓液渗出增多,载邪外出,从而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笔者常使用广东省名中医蔡炳勤教授的沐足验方:大黄、乌梅、五倍子、毛冬青各30克。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可敛疮生肌,外治烧烫伤。乌梅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主要功效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外用可抑制细菌和真菌。五倍子味酸、涩,性寒,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外用可治疮口不收。毛冬青味微苦、甘,性平,无毒,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的功效,外用可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四药合用,通过对局部进行熏洗,使中药成分直接渗入患者局部皮肤、筋骨,同时借水的温热效应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清除局部有害物质,达到拔腐祛瘀、敛疮生肌的目的。

时间:2024-12-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 陈捷晗 杨丽君 广东省中医院

(责任编辑:高继明)

值班编辑

Next Post

从日常做起防治儿童脊柱侧弯

周六 12 月 28 , 2024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青少年脊柱侧弯人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一、早发现早治疗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