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合一 科学助眠

随着当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据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失眠问题不仅发病率攀升,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主要与当代人经常熬夜加班、思虑过多、精神压力大等密切相关。

失眠可能是“神不守舍”

中医认为,“形神合一”,强调睡眠不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体内阴阳调和、心神内守的表现,唯有做到形神兼养,才能真正实现眠安。《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揭示了睡眠的本质是人体阴阳交替与气血循环的自然过程。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言“神不安则卧不宁”,这里的“神”既指人的精神意识,也涵盖了以心为主导,由肝、脾、肺、肾等共同维系的整体协调状态。然而,当代人常因压力与思虑过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打破这一平衡,引发入睡困难、夜醒频繁、晨起疲惫等现象。

在中医看来,失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初期多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关,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频繁;若未及时调理,则会累及心脾,出现心悸、健忘、食欲不振等气血亏虚之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转为阴虚火旺,出现心烦、盗汗、口干等虚热内扰之象。长期失眠不仅导致日间精神不振、注意力下降,严重者更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神不守舍,最终诱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助眠三法  夜夜安眠

良好的睡眠源于白天的休养。中医认为,失眠虽病位在心,但与全身脏腑气血的平衡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安眠之道,在于贯彻“形神共调”的原则,将传统的中医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的运动、起居、饮食与情志之中。

起居有常,以节律固根本

形神共调,首要在于让人体节律与天地同步,为身心建立稳定的“生物钟”。这正是睡眠养生的第一基石——起居有常。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寝息有时”,其核心在于让人体节律与自然规律同步。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经络气血在一天中有序运行,因此,遵循辰时(7~9点)早餐、午时(11~13点)小憩、申时(15~17点)运动、戌时(19~21点)静心、亥时(21~23点)入睡的作息,能有效稳固人体的生物钟,为睡眠打下坚实基础。

动静相宜,以“微动”促安眠

稳固的作息节律为身体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而科学的动则是强化这一节律、释放多余精力的关键所在。精髓在于动静相宜。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运动促进睡眠与腺苷的积累有关,作为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信使,这种物质会在身体活动中逐渐产生,具有抑制神经兴奋、促进睡眠的作用。然而,运动方式若选择不当,反而适得其反。中医认为,进行剧烈运动容易过度升发阳气、耗损精气,导致心神不宁、阳不入阴,进而影响睡眠。相反,“微动”才更有利于宣畅气机、引阳入阴,促进气血流通与心神安定。

因此,日间我们可以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或练习全套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能有效增加腺苷的累积。至于睡前的运动则贵在缓与柔。例如练习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以平心静气;也可轻拍或按揉心包经——作为心脏的“护卫官”,疏通此经有助于清除心烦、缓解忧思。此外,睡前可在床上进行5分钟温和拉伸,如婴儿式、猫伸展式,使肌肉逐渐放松,有助于平静身心、促进睡眠。

食养为基,以粥方养心神

膳食当以性质平和、养心安神、滋养心脾的食材作为核心。

桂圆红枣糯米粥

材料:桂圆干15克,红枣8颗,糯米60克,红糖适量。

做法:糯米提前泡1小时,红枣去核切开;糯米、桂圆、红枣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煮至黏稠,加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心脾同补,补气养血。

此方适合脑力劳动者,以及体质虚弱、思虑过度的失眠人群。

茯苓山药粥

材料:茯苓10克,山药100克,大米50克,芡实10克。

做法:茯苓磨粉备用,山药去皮切小块;大米洗净与茯苓粉、山药、芡实同煮,大火煮开转小火熬至软烂黏稠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

此方适合平时饮食不节、体态偏胖、感觉身体困重的失眠人群。

百合小米粥

材料:干百合20克,小米80克,红枣5颗,枸杞子10粒。

做法:百合提前泡30分钟,红枣去核切片备用;小米洗净与百合、红枣同煮,水开后转小火熬3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子焖5分钟即可出锅。

功效:滋阴降火。

此方适合更年期女性、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阴虚火旺的失眠人群。(陈捷晗 刘婷  广东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杨敏)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陈捷晗 刘婷

值班编辑

发表回复

Next Post

初冬饮食起居以修心养肾为重

周一 11 月 10 , 2025
 立冬作为冬季之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季节。 冬季应遵守精神内守、气血收敛的“养藏之道”。肾作为先天 […]

猜你喜欢